巴菲特近期又大舉加碼蘋果股票,並且出清了IBM,我整理了相關的新聞,試著猜想一下它背後的邏輯。

先講IBM

曾公開“發誓”不碰科技股的巴菲特,在2011年出人意料地突然宣布,自當年3月起就開始對IBM投下重金,並短短半年時間內,累計投入超過100億美元,獲得了IBM總股本的5.4%。此後,巴菲特又陸續對IBM進行增持,至2017年初巴菲特通過伯克希爾持有IBM總流通股的8.6%,是IBM最大的股東;同時,IBM佔伯克希爾總持倉在10%左右,僅次於卡夫亨氏、富國銀行和可口可樂,是巴菲特的第四大最愛。

但在2017年,他決定退出IBM,他說:「如果回顧他們當年的計劃,以及他們預期的企業業務發展,我會說,他們遭遇的是一些極其強悍的對手。IBM是一家實力強大的公司,但他們的對手也很強大。」

回顧過去巴菲特不碰科技公司的原因,他是這樣說的:「科技企業的壽命往往相對較短,壽命長的公司又難以識別,很難以合理的價格買入這些公司的股票。」

2011年時IBM剛好再次完成轉型。IBM在IT界第一個意識到未來將是大型數據中心的時代,計算能力和數據服務將通過網絡提供,也就是現在所有人都熟知的雲端服務。對於2011年的IBM來說,雲端和AI並不像其他科技公司的“願景”一樣,看得見摸不著。其強大的工程師團隊已經讓這兩個未來的概念變成了IBM實實在在的競爭優勢,在當時看起來簡直是不可撼動的先發優勢。

首先看雲服務。IBM早在95年“鳳凰涅槃”後就開始逐漸將重點轉向提供IT服務,2005年時將已經食之無味的PC業務出售給了聯想。到2011年時,IT服務已經佔據了公司營收的80%。此時的市場上,IBM在IT服務方面實現了半壟斷的地位。

20110611_bbc882.gif

圖:IBM由硬件向服務的轉型

 

同時,IBM在AI也在齊頭並進。2011年,IBM的AI沃森(Waton)參加知識問答綜藝節目《危險邊緣》(Jeopardy!),並最終大勝人類選手,獲得了100萬美元的獎金。IBM創造了1997年深藍戰勝人類後的第二個AI里程碑。

在2011年時,IBM看起來是一家掌握了人類未來方向的偉大公司。但巴菲特其實並不太關心人類的未來,他更加關心這家公司現在在市場上是不是有“護城河”,在未來能否穩定地提供現金洪流。

巴菲特當時為了投資IBM,走訪了眾多IBM的大型商業客戶,從用戶那裡了解到了IBM在IT領域的“護城河”——雲端+AI這種全套服務只有IBM才能提供,而且要價不菲。在判定IBM擁有難以被撼動的實力後,巴菲特決定“迎娶”IBM,一砸就是100多個億。

IBM雖然既有遠見又有實力,但當慣了老大的它不免充滿了“店大欺客”的霸氣。當時IBM提供的雲端服務並非嚴格意義上現在人們所熟知的雲端服務:供應商負責尋找場地和購置服務器,搭建網絡並提供各種軟體服務,客戶只需要依照需求支付低廉的租用費用即可。

當時的IBM因為是硬體起家,而且掌握著雲端服務技術和AI的先發壟斷權,要用它服務的客戶必須先投入重金購買極其昂貴的設備和軟體——IBM把雲端服務和AI服務與軟硬體銷售捆綁在了一起,而客戶購買硬件後,還要面臨極其沉重的維護成本壓力。

這種店大欺客的模式給其它擁有更加靈活商業模式的對手,留出了趕超的空間。

與此同時,一家網上書店在2006年“誤打誤撞”進入雲端服務的領域,一開始為了內部管理需求而推出的“雲端服務”,此後經年“一不小心”成了世界霸主:這家公司就是亞馬遜。

沒有看到亞馬遜的巨大潛力也不能怪巴菲特有眼無珠,因為直到2014年,外界都還不清楚亞馬遜的雲服務到底發展到什麼程度了。結果一公佈,讓當初嘲笑一個賣書的,竟跑去業餘搞雲服務的一眾人,恨不得找個地縫鑽進去,結果是這樣的:

ibm-cloud_large.jpg

圖:2014年第一季亞馬遜雲服務市場佔有率

 

而兩年以後亞馬遜的市場份額進一步擴大,在雲服務方面已經跨過了霸主的臨界點,且雲服務已經成為其盈利的主要來源。

unnamed.png

圖:2017年四季亞馬遜雲服務市場佔有率

 

screenshot_101-630x392.png

圖:排除亞馬遜雲端服務AWS之後的營業利益

 

AMZN ERNS FINAL.PNG

圖:AWS是亞馬遜最穩定的獲利來源,幾乎每季都是成長

 

索羅斯曾經的副手Druckenmiller一針見血地指出:「如果你今天開一個公司,你不需要一個技術部,你不需要後台支持,你可以用AWS (亞馬遜的雲服務)。順便跟你說,AWS可以把10-15個IBM 的顧問撕成碎片。(這些顧問)你以前需要,現在不需要了,因為你用雲計算。」

相對應的,IBM 的營收從2012年的1,020億美元萎縮到2015年的810億美元,研發費用也從2012年的58億美元,下降到2015年的52億美元。與之形成強烈反差的是亞馬遜,其研發費用,已經從2011年的29億美元,增加到2014年的92億美元。2013年, 美國中央情報局決定, 把部分信息管理業務外包給亞馬遜的AWS,而不是IBM。這個合同跨越十年,價值接近六億美元。

而沒有了雲服務數據的支撐,AI再強大也巧婦難為無米之炊。2017年4月底,亞馬遜CEO貝索斯在一年一度的“致股東信”中,強調AI尤其是機器學習將是亞馬遜下一個階段研發的重點。同時確定這一舉措將保持亞馬遜的優勢地位,維持領先於競爭對手的局面。

失去了雲+AI壟斷優勢,最終對IBM造成的打擊是這樣的:

596fb966c50c29ad008b5499-750-563.png

圖:2011年巴菲特買入IBM後,IBM營收連續20個季度負增長

 

情況已經很清楚了,巴菲特在“拋棄”IBM時所指的強大競爭對手就是亞馬遜。巴菲特當時只看到了IBM 在傳統大客戶業務上的壟斷和高利潤,但沒有看到的是雲計算,特別是來自亞馬遜的雲服務對整個IT 行業的衝擊。

 

再來談蘋果

看上蘋果,一開始是他副手做的決定,當時買進1千萬股,但後來他發現這裡有好機會,所以緊跟著買了1.23億股,他當時表示他常詢問身邊年輕果粉用使用感受,認為蘋果不只是科技股,更是“用戶黏度很高”的消費產品。

蘋果在手機市場裡,並不是市占最高的產品,但幾乎橫掃了所有的手機利潤,加上庫克這位供應鏈大師,蘋果可以說是現金製造機。

過去巴菲特很喜歡報紙,在那個年代,這是一個用戶黏度很高的產品,而且可以提供源源不絕的現金,用現在的說法,這個就是訂閱制。

在最近一季的蘋果財報中,最令人驚豔的就是服務營收達到91億美元,蘋果甚至表示服務業務的營收在2021年將成長到每年500億美元。這一季的服務串流總付費訂閱人數達2.7億人,年增1億人。相比之下,亞馬遜的Prime用戶總數多1.7億人、比HBO用戶多1.3億人、更是比Netflix用戶多出一倍。(當然蘋果的數字是用了多項服務的重複人數,其實這樣比有點不適合)

Spotify近期公布上市後第一份財報,每月用戶數達1.7億人,付費用戶7,500萬人,營收約13.6億美元;而Apple Music的用戶是4,800萬人,付費用戶4,000萬人。

根據蘋果今年1月公佈的資料,其總活躍裝置量已經超過13億個,而在這次財報會議上,蘋果雖沒有公佈最新的數字,但庫克表示仍持續有2位數的強勁增長。

有了Apple Music的成功經驗,蘋果也打算將Apple News轉為訂閱收費模式。蘋果在近日與網路新聞媒體BuzzFeed達成合作協議,會讓即將上架的紀錄片系列 Future History: 1968,提早一週的時間先在Apple News上獨家播映,而後才會於Facebook、Twitter和YouTube等平台上架;而該項協議中還表明,會讓蘋果率先放映三集,並與BuzzFeed 共享部分的廣告收入,協力宣傳影片。

據了解,BuzzFeed在Apple News上獨家播映的三集影片獲得了超過數十萬的觀看次數,而在Facebook、Twitter和YouTube上的觀看次數卻僅超過11萬次。

這項訂閱模式或將對蘋果帶來重要的影響,因有許多創作者不願意為Apple News提供原創內容,除了是因為無法讓他們獲得收入外,還難以吸引觀眾在平台上觀看時間長且內容較深的影片,故此番利用獨家放映的方式,將有可能成為用戶願意訂閱Apple News的因素之一。

蘋果在今年三月收購了雜誌界的Netflix訂閱服務「Texture」,近日就有可靠消息指出,蘋果正計畫將Texture整合到Apple News當中,預期蘋果未來將會推出更多訂閱方案來增加營收及吸引更多用戶。

 

好了,總結一下,就算iPhone總銷售成長動能開始趨緩,但它仍然有著高毛利,蘋果還有高昂的客戶忠誠度,加上服務收入持續成長,蘋果就是一頭源源不絕的現金奶牛,這不就是過去巴菲特最愛的品種嗎?

最後,巴菲特最近是這樣說的:「蘋果擁有很大的優勢,我的意思是這是一個很棒的生意。你可以把他們所有的產品放在一張餐桌上。蘋果擁有非同尋常的消費者關係。我看到了其生態系統是多麼強大,以至於到了一種非凡的程度。至少從心理上來說,你們都被牢牢地鎖在了你們所使用的產品上。iPhone是一種非常有粘性的產品。那種花費大量時間,試圖猜測iPhone X在三個月內售出了多少部的想法完全沒有抓住要領。」

 

相關新聞:

坐擁13億活躍裝置 蘋果1年增加1億付費訂閱使用者 

巴菲特為何增持蘋果?在哪些方面符合他的投資理念?

蘋果計畫將Apple News轉為「訂閱收費模式」 盼能帶來更多營收 

Apple Music訂閱用戶達4800萬人,其中4千萬人是付費用戶

巴菲特清倉IBM的背後

四年虧20億美元!巴菲特投資IBM看走眼了?

蓋茲曾告誡巴菲特物投資IBM:"藍色巨人"前景難料  

串流訂閱數龐大!Cramer:蘋果服務業來了 不推新手機也能繼續賺

 

 

 

 

 

 

 

 

arrow
arrow

    史丹利的認真談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