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2020年3月,我們遇到了黑色一星期(黑色星期一已經不夠看了),FED快速地使出渾身解數,甚至連無限QE都端出來了! 
接著就是要找戰犯了,ETF這時又站上風口浪尖了。

我試著爬梳一下狀況,但很可能充滿錯誤與腦補,還要靠大家補充及解謎了。

 

89468579_10157133707472194_3913715654863093760_o

John Bogle領導的Tradition Index Fund(指數基金, TIF)的概念是買下整個市場並長期持有,這會導致泡沫嗎?我覺得不會,TIF的問題可能在於政治思想的問題。

John Bogle家族的意識本來就有點左傾,加上他基金公司的共有制制度思維;最後再來看買下整個市場並長期持有是什麼意思?當全世界的人買下所有企業,然後也在所有企業內工作,再分配企業的利潤,這不就人民公社嗎?

Exchange Traded Fund(交易所買賣基金, ETF),一開始就被John Bogle反對,他本來就是買下市場並長期持有,為何要隨時交易呢?

ETF的盛行是簡化了Hedge Fund(或說是Quant Fund)的工作,簡化來說就是大盤、中盤、小盤的概念。

 

沒有ETF之前,一個Quant Fund可能要自己去組出一個數千隻各國持股的portfolio,再搞一堆有的沒的演算法去調整部位,還有找銀行調度不同的槓桿。而現在有了ETF之後,Quant就可以簡化自己的工作部分,專心在策略開發上。至於槓桿、部位組合,就交給BlackRock、ProShares等公司去處理。

也就是說當指數基金大量成長的時候,並不是市場有多認同John Bogle那種"馬克斯思維",而是這樣做比較省事有效率。

用台灣人最容易懂的概念來說,就是傳統的Sony等IDM廠,進化成有聯發科等Fabless廠+台積電等Foundry廠+鴻海等EMS廠的運作模式。

 

所以Michael Burry說的ETF泡沫在哪?

在於這些Quant依賴波動率(Volatility)去配置部位、而完全不考慮基本面時,加上快速進出而導致的大漲大跌,進而導致市場崩解。

如果相信市場是有機的生物鏈,市場崩解時就是過去慘澹經營的傳統主動投資人(Ex. Howard Marks、Seth Klarman、甚至是Warren Buffett)這些人撿食的時候,然後再把市場恢復回來。

 

至於信仰傳統TIF配置股債的投資人,目前看起來影響是有限的。

2020-03-30_120959.png

崩跌這一段期間,Vanguard的投資人主要是在做再平衡的工作 - 買進大幅下跌的資產,賣出漲多的資產,使其部位回到預設的配置比重。

所以我們會看到一個S&P 500,但不同的產品客戶屬性,有著不同的交易行為。(VOO V.S SPY)

 

90200843_10157137805687194_2315845137642553344_o.jpg

接著要說一下FED及ECB在做的事情了,當然很多人指責這些行為就是要炒股,但這就要說到央行的工作到底是什麼,流動性又是什麼東西?

這部分我不想解釋太多,推薦閱讀 『 最後交易者 』這本書,我稍微引用其中的重點:

聯準會的工作,不是要消除交易商所面臨的風險,而是在畫定界限建立一個範圍,讓私人能夠合理計算預期獲利與風險。風險並未消除,預期獲利也不會消失,流動性也並非白白而來的商品。聯準會作為最終交易者的目的,不該是盡可能達到那根本不可能達到的"完全流動性"的理想,而只在畫定界限,讓體系運作不出軌。為了這個目的,也不妨將最終交易者,視為一種尾端風險保險。聯準會要承擔的是尾端"流動性"風險,而非是尾端"信用"風險。為避免後者,最終交易者所定的底價就得比市價差上一大段距離,其價差在功能上就是典型的最終承貸者介入時所收取的高利息,以確保此機制的使用者是訴諸最終辦法時才會動用。對最終交易者來說,目的是要確保移轉性,而非保障財富免於損失。

 

 

90030762_10157130698042194_3511400214206349312_o.jpg

華爾街日報的這篇報導,解釋了這些量化基金是如何造成了這些波動,當這些演算法出現連鎖的"不理性"時,就會出現災難性的問題。

這類問題不只出現在金融市場,也出現在消費市場 - 例如亞馬遜的演算法

58442636_10156852196675090_4339748059547172864_o

 

但說來也諷刺,原本希望更理性有效率的演算法,當它出問題時,比人類的不理性更不理性。(例如出現完全不合理的價格)

如果有印象的話,2010年的閃電崩盤(Flash Crash)就曾經出現大規模瞬間價格蒸發的狀況。

saupload_iwf

P1-AV131_PLUNGE_NS_20100507231222

1987年的黑色星期一也是如此,兇手是一個叫投資組合保險的產品,現在很多人把它誤解成是一個指數基金的概念,但這是錯誤的,既然稱它叫保險,它是一個選擇權的概念。理想上,現貨與期貨之間會非常地有效率在運作,如果價差過大,則套利者會快速的進場將價差吃走,但系統崩潰的情況下,大家如同驚弓之鳥,加上技術問題,價差就會越擴越大,這又可能進而使得理性的套利者虧損擴大,就天下大亂了。

edward-o-thorp-a-man-for-all-markets-promo

但在1987年時,還是有能臨危不亂的成功套利者,那就是量化界的宗師Edward Thorp。

 

在今年3月最混亂的時候,各種謠言也出現了,最驚人的八卦就是Bridgewater、Citadel、Millennium、AQR、2 Sigma、72 Point等公司的量化部位都爆了,這傳言令人聯想到2007年發生的故事。

the-quants

根據The Quants一書的描述,2007.8.6時,市場突然異常波動,而這些物理天才們都摸不著頭緒,只能互相踩踏,進而造成彼此的虧損擴大。

當下,AQR及Citadel都搖搖欲墜,虧損的原因是因為波動性及相關性假設都出了問題,所以它們的黑盒子虧損擴大,而他們無法判斷這是否會收斂或是持續擴大。

 

AQR及Citadel後來都只能放棄公司IPO的計畫。

 

妙的是,在那危急的時刻,Citadel創辦人Ken Griffin還打給了AQR創辦人Cliff Asness,Ken Griffin想透過這場危機像禿鷹般吃下AQR。

而Cliff Asness差點變成LTCM第二的情況下,他做出一個重大決定:買進,他幸運的迎來大奇蹟日,這些量化策略恢復了生機。

0_GzeMng5bKTJ-e9p_

 

這個8月的賣出潮十分詭異,沒人能預期它的發生,文藝復興科技公司的幾位科學家給它起了個名字: August Factor。August Factor是對量化策略的大逆襲,整個世界都顛倒了,該漲的跌、該跌的漲,劣質資產漲、優質資產跌,進而強化這些Hedge Fund的去槓桿潮。

 

在這些火箭科學家的認知中,是這場詭異的崩潰,進而推倒了後續的多米諾骨牌,引爆了金融海嘯。


image015

2008年11月,5大對沖基金巨頭到國會參加聽證會,左二是Renaissance的James Simons,右一是Citadel的Ken Griffin。

 

作者Scott Patterson寫到,這就好像我們在高速公路上駕駛,為什麼我們敢開得這麼快?因為我們不會預期迎面而來有一台朝我們高速衝來的車。

這就是極端行情發生的背景,這台迎面而來的車(波動率)就是黑天鵝,一個在物理學家公式中原本不存在的參數。

 

書中還提到一個相對價值套利基金的故事。

在2005年,德意志的量化基金Saba做了一組交易,當時通用汽車因為投資者擔憂大量現金流失可能導致通用破產,股價在2004年年末到2005年初大幅下跌,通用的債券也遭到重創,但Saba覺得這有機會,即使通用真的破產,債權人也至少能保住40%的資本,但股票就真的變壁紙了。於是Saba通過CDS賣出通用汽車的債務保險,收取保費,並放空通用的股票對沖通用破產的風險。

但這筆交易成了一場災難,一名叫Kirk Kerkorian的億萬富翁宣布收購2,800萬股通用汽車股票,使得通用汽車股價飆升,Saba的股票做空部位因此受損。

幾天後,標普及穆迪均將通用汽車債券等級下調至垃圾及,因此掀起債券拋售潮,結果造成債券價格下跌,Saba等於兩面挨耳光,虧損不斷擴大。

2005年末,這筆交易轉虧為盈,通用汽車股價跌到地板上,而債券價格回到降評前的水準。理性物理學家終究是贏了,但過程慘痛不堪。

 

把通用汽車這筆交易放大來看,一個看來很合理的交易,但因為市場的複雜、交易速度的提升以及槓桿的濫用,就可能演變成一場災難。

arrow
arrow

    史丹利的認真談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