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美國心理學家Greg Walton和Geoffrey Cohen設計了一個令人困惑的實驗。他們找了一群耶魯大學學生,要他們解一個其實解不開的數學謎題,不過有個小小但書。接受測試前,每個人必須先讀一份前耶魯數學系學生Nathan Jackson寫的報告。表面上這樣做的用意是讓他們對數學系多點認識, 事實上內容全是兩位心理學家瞎編出來的,Jackson是個子虛烏有的虛構人物。
在那篇報告中,"Jackson"告訴大家:當初他剛進耶魯時,還不清楚自己以後要做什麼,但後來對數學產生興趣,現在他在一所大學的數學系教書。文章中還有一些Jackson的個人資料,包括年齡、家鄉地點、教育背景和出生年月日。接下來最聰明的部分:半數學生拿到的Jackson簡介,出生日期分別和他們自己的出生日期吻合 ;另一半則沒有這樣的設計。
「我們想看看,一些隨便設定的東西,例如和一個數學高手同日出生,會不會引發強烈的成就感動機反應」Walton說。他們要求學生讀完報告後,嘗試解開那道數學謎題。令Walton及Cohen大吃一驚的是,「生日相同」學生的成就動機不只稍高或比較高, 而是衝上雲霄。「生日相同組」努力不懈,花在那道解不開的謎題上的時間比「生日不同組」的學生足足多了65%。此外,隨後的調查也發現,「生日相同組」對於數學的態度正面許多,對自己的能力也比較樂觀、有信心。要知道,這兩批學生在讀到Jackson的故事之前,所有人對數學的心態不相上下。
「每個學生都是單獨在一個房間裡做自己的測驗題,門是關起來的;每個人等於被隔離開來;但這個生日關聯對他們還是饒富意義。結果他們絲毫不孤單,對數學的興趣和愛好也成為他們的一部分,他們也不明白為什麼會如此。突然之間,變成是「我們」在做這件事,而不單單是「我」而已。」Walton說。
在「一萬小時的神奇威力」這本書中,有提到一個有趣的統計數字:
在1998年時,韓國人參加LPGA的人數只有1人,接著逐年增加,但在2002年之前都還是個位數,之後開始大爆發,到了2007年已經有了33人;同樣在1998年時,俄羅斯人進入世界女子網球(WTA)排名前100的人數,只有3人,2002年之前也還是個位數,但到了2007年已經有15人了。
在1998年5月18日,20歲的韓國高爾夫球員朴世莉奪得「麥當勞LPGA錦標賽」冠軍,點著了整個國家的熊熊烈火。同年,17歲、金色長髮的Anna Kournikova打進溫布頓女子網球最後四強的時候,那是俄羅斯當年收視率最高的電視轉播活動之一,當然部分是因為她很正! 這跟前述的實驗有什麼關聯呢? 這個例子的重要關聯是愛國熱忱,大家擁有共同的國籍(而不是生日),現代文化中,這是很有力的關聯。
另外,兩個例子中,一開始人數增加得蠻緩慢的,需要5、6年才累積到一打的球員。這不是因為開始時啟發的力道比較弱、後來才慢慢加強,而是潛藏著更基本的因素:深度訓練很花時間(一萬小時定律!)。
(從早到晚不斷的練球,背後的辛酸才是重點)
(Kobe說他暑假作業是666魔鬼訓練法,每週6天、每天6個小時、每次6個階段的魔鬼訓練 )
(不管你的夢想是甚麼,你願不願意不顧旁人親朋好友眼光,為你的夢想犧牲多少、堅持多久呢?凡事選擇,皆有其代價。人生如棋,落子不悔。)
回來講台灣,我高中那段時光,是台灣撞球運動最蓬勃的時期,趙豐邦、楊清順在國際賽打遍天下無敵手,之後趙豐邦甚至在高雄最高學府「雄中」正門口開了間撞球館,那些年有多少學生翹課在裡頭打球阿~幾年後,台灣也出了不少更優秀的好手,如「風城小子」呂輝展、「泰山神童」吳珈慶等,其中吳珈慶曾在2005年拿下世界9號球錦標賽冠軍,創下賽史最年輕紀錄(16歲5個月),同年在阿拉伯舉行的世界8號球錦標賽,再獲冠軍,成為世界撞壇第1個同年拿下8號及9號球桂冠的球員。但這幾年台灣內部撞球體制不佳,加上教育制度沒有有效栽培,撞球運動又沒落下去了,吳珈慶去年還鬧出「轉籍問題」!
回過頭講棒球,1992年巴塞隆納奧運,中華隊奪下銀牌,當年不知有多少人一起在電視機前看郭李建夫振臂怒吼阿~幾年後,陳金鋒到美國挑戰大聯盟,雖然一直在小聯盟載浮載沉,但台灣球員開始前仆後繼地往MLB挑戰,這是以前無法想像的事情;而王建民更是把這個希望拉到最高峰,連續兩年19勝的成績,台灣小球員開始相信自己也有機會是下一個「王建民」!而在這中間「大人們」究竟做了什麼?在這段時間,台灣差點因黑球問題把全民的信心擊垮,到目前為止,「快樂職棒」的球員薪資也不足以談得上真正的職業運動,下一個「王建民」不是用口號喊出來的,是有制度的訓練出來的~
這幾年「台灣之光」很多,王建民、郭泓志、曾雅妮、盧彥勳、張栩(棋聖),但「大人們」的心態只是沾沾光,談到如何建立制度,答案卻是「這是沒辦法的事,全世界都這樣!」,如果所有的「大人們」心態不改,那這些台灣之光就都只是曇花一現;另外,人民的價值觀也必須思考,行行出狀元,體育班不等於壞學生,甚至運動員有機會獲得很好的社會地位,在加上這些「台灣之光」前輩的潛移默化之下,整個社會才有機會更往上進步!
(整段訪問可以觀察到,他母親用怎樣態度在引導Jeremy的人生,並且如何在低潮時給予鼓勵及支持)
PS. 這不是政治文,上面的部分談話只是剛好擷取其中一人的談話,但事實上幾乎所有顏色的「大人們」對這檔事都不聞不問阿~這問題關乎的是教育深層的問題,我們的課本究竟要教我們什麼才好啊!
我很遺憾,我小時候的課本教我「看魚兒逆流而上」,如果當年老師教我看的是「灌籃高手」、「海賊王」、「哈佛小子-從下放球員變為球星殺手!」,不知道會不會更有啟發!
(即使30歲了,看到櫻木花道還是會很感動啊!!!!)
相關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