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這篇內容是我把肥肥貓的幾篇文章整理在一起,另外配合幾篇我覺得相關的文章整理而成。

文章很長、引用很多,也不一定適合每一個人,了解自己也是需要摸索的。

這只是一種思維,並不是什麼富裕公式,有用的拿一點走,沒用就刪去法就好。

 


昨天晚上一口氣看了兩篇長文章,看到三點多,分別是關於兩位最近非常火的風雲人物,賈躍亭和孫宏斌的,頗有些感觸。賈躍亭的樂視基本快完了,剩下一個巨大的爛攤子和一堆要賬的銀行和供應商,連我自己都有幾千塊錢陷在易到裡面,估摸是拿不回來了。

 

但說真的,即便誰都知道是變種的龐氏騙局,從一個小地方的小職員起步,大專文憑,沒有任何資源,靠自己東騰西挪,搞到今天這麼大一個幾百億的盤子,也不是換個人就能做到的。

undefined

賈躍亭

 

換一個普通人,哪怕把故事情節都先告訴他,把他穿越回去到1995年,從垣曲縣地方稅務局的小技術員幹起,我看都未必復制得了老賈這麼精彩的人生,這裡面太多只可意會的東西,靠模仿是模仿不來的。

 

有一定人生閱歷和江湖經歷的人,其實都會遇到過類似老賈這樣的人,這類人有非常多的相似性,比如滿嘴跑火車,一看就是大忽悠。但你可千萬別急著嘲笑他們,三五年後一看,很多人還真就飛黃騰達了—— 這些人的社會活動能量是驚人的,甚至可以說,不是凡人。

 

當然,並不是所有成功人士都有不堪的第一桶金,都和騙子一線之隔,但在中國這片神奇的土地上,確實有著這樣一類有錢人,數量還很多,我管他們叫野蠻長”派

  

1

充沛的自信心,充沛到盲目

 

要判斷一個人是否“過度自信”,通常的判斷方法是把“實力”“目標”進行對比。

 

但能擁有超越自身實力的自信,去做超越自身實力的事情,恰恰是野蠻生長派有錢人的基本特徵,而且這種盲目是天生的。

(史丹利:根據 2011 年發表在《自然》雜誌上的一篇論文 ,答案是冒險更好。生活中有自信的人、不自信的人和過度自信—高估自己能力的人,過度自信的人會嘗試去做一些比他們更有能力的人都不敢做的事情,但卻往往能夠僥倖成功。而且平均而言,他們比能正確評估自己能力的人更成功。)

 

中產階級面對一切新事物的態度,可以用八個字來形容:小心翼翼,瑟瑟發抖他們對自身的評價也往往是比實際低的。

 

我一畢業就發現,我身邊的同齡人對人生中的一切風險有著不可思議的恐懼。也許在他們還一無所有時還沒表現出來,但只要稍微有一點小錢,有一點積蓄,或是稍微有些社會地位,立刻陷入將要失去這些東西的無邊無際的焦慮之中。而且越是循規蹈矩考試讀書出來的人,身份標籤貼得越重的人,這種焦慮感越強。

 

(史丹利:為什麼不敢冒險,來自於更害怕失去,而這跟家庭環境有很大的關聯。可以看看在矽谷的台灣移民Rickey Yean的故事)

 

這嚴重妨礙了他們面對一切新機會的心態。 

 

你還別不信,今天的社會現實就是 ——過度自信的人更有可能獲得成功。道理也很簡單,因為我們社會哪怕再有多少問題,也處在上升期這個大趨勢下,機會只會不斷湧現。這種時候不斷試錯,最終的回報率一定比什麼都不做要高。

(史丹利:這讓我想起了投資美國的故事,巴菲特說永遠不要看空美國,整體組合應該長期暴露在市場上,只有足夠大的暴露,才能夠在一個“有國運”的市場中賺錢。)

 

現在軟銀的老闆孫正義就是典型代表。他當時剛開始創業的時候,找了一個鐵皮箱子,站上面和員工激昂演講,“公司營業額5年要達到100億日元,10年要達到500億日元。”下面一共就兩個員工,以為老闆是個神經病,第二天,兩人都辭職跑了。

 

像這種故事很多,還能找到各種其他老闆的版本。任何一個現在成功的大富大貴的人,你回溯到他年輕的時候,都說過一些當時讓身邊人笑掉大牙的話(當然,現在沒人敢再笑了)。

 

undefined

請開始你的表演-孫正義

 

現在軟銀牛逼了,你當然可以放馬後砲說人家遠見卓識,燕雀安知鴻鵠之志,但要是萬一孫正義沒成功呢?這人和今天那些你們瞧不起的大忽悠、嘴炮人生導師、陳安之傳銷之流的有啥區別?

 

我告訴你,其實沒區別,這些人本質上都是一種人。

  

2
大話張嘴就來
 

 

說大話分兩種:一種知道自己在說大話,另一種是自己相信自己說的後一種人更少但是也更難得,類似於一種能隨時隨地崇拜自己的邪教。前者中國多一些,後者美國多一些,比如喬布斯,馬斯克就是最典型的代表。

 

比如馬斯克,賈躍亭出事不久知乎上就有人提問:馬斯克是否是美國版賈躍亭說明很多人潛意識裡已經發現了這二者可能就是一類人。

 

 “改變世界”、“射月計劃”、“殖民火星”這種目標,在很多人看來是一種遙不可及的夢想,有些人甚至認為只是馬斯克忽悠投資者的的用詞而已,就像老賈的“生態化反”一樣。

 

但對馬斯克這類人來說,這些目標其實只是剛好足夠宏大而已。如果沒有這種程度的目標存在,那他根本就不想開公司,也沒有任何奮鬥的激情了。

undefined

美國“鋼鐵俠”、特斯拉CEO埃隆•馬斯克(Elon Musk)

 

這就是為什麼在他還沒獲得今天的成就、還沒創立SpaceX,甚至沒有任何航太經驗之前,就說過要火星殖民,當時的他根本沒有能力去完成這一項任務,而且他也無法預知自己會在未來有多大的影響力,他甚至都還沒想清楚具體要如何實現這個目標。但人家就敢直接用這些話逼著投資者:趕緊給錢,別耽誤星辰大海!

 

而前一種人在中國更多些,比如  牟其中這人最近剛從牢裡放出來,年輕一點的人可能不知道這個人的故事。當年比賈躍亭可有名多了。靠一張嘴,能用幾車皮的日用品從俄羅斯換來飛機。

 

後來膨脹了,越吹越玄乎,還計劃要把喜馬拉雅山炸開一個口子,讓印度洋的暖濕氣流流進來,把青藏高原變成塞外江南。

 

undefined

中國“首富”和“首騙” - 牟其中

 

怎麼樣,這牛換了你你敢吹嗎?就算你敢,你敢當著幾千人說嗎?現在這句豪言已經過去二十幾年了,前一陣子牟其中出獄,網上照樣一堆粉絲哭著要他繼續炸喜馬拉雅山的偉大事業。

 

能忽悠也是一種能力。多少人連自己老婆都騙不了,還想去騙幾百億融資?你以為騙子誰都能當嗎。更不用說用情懷去忽悠自己的員工為自己賣命,忽悠消費者為自己買單了。

(史丹利:聽過賈伯斯的「現實扭曲力場」嗎?)

 

我們從小被教育的品質就是踏實,不浮躁,要很多人去吹牛,去誇耀自己,根本就張不開那嘴。

  

3
絕對不認錯,都是別人的錯
 

 

什麼叫領袖氣質?很多人唧唧歪歪描述半天也說不清楚。

 

我告訴你吧,對大部分平庸而盲從的人來說,永遠不犯錯的那個人就是領袖。所以只要永遠不認錯,就永遠不犯錯,簡單吧。

 

不認錯也分兩種:

 

一種是“我知道我錯了,但我要把這錯誤推給別人,所以把損失轉嫁給別人”;

 

還有一種是真心相信“某某原因導致了這一結果,但不是因為我”。

 

換言之,這種人是真心的相信自己並沒有錯,不會犯錯,出事都是別人犯錯。你去看那些進監獄的富人,如果有機會在他們出獄後去採訪他們,幾乎沒有人會告訴他們當年自己的理念錯了。

 

他們只會告訴你,如果再有一次,我不會選用某個人,不會再做某個具體決策,等等。絕對不會急於否定自己。

 

這幫人是真內心強大,他們有催眠自己的能力。人有時是很賤的,恰恰需要這種霸氣總裁的感覺,才能讓下面的人心甘情願的跟隨。希特勒說過,人天然是需要領袖的,就算是錯誤而暴虐的領袖,也比正確但無能軟弱的強。

 

而普通人呢,則剛好相反。很多人特別愛承認錯誤,有時甚至根本不是自己的錯誤,而是團隊失誤,他們也會將之看成是自己的責任,並檢討自己下次該如何更好的改進,以不再犯錯。當別人批評的時候,也傾向於全盤接受。

 

之所以我們普通人會這樣輕易地認錯,是因為傳統教育,主流價值觀告訴我們——承認錯誤才是好孩子,承認錯誤能讓我們成長得更快,盡快承認錯誤並加以改進,就能更快的自我迭代。

 

但有沒有人想過,這些要求是用來要求螺絲釘的還是要求榔頭的?

 

用螺絲釘的眼光來看待一個人,被推崇的是嚴謹、細心、現實,減少過度樂觀。用榔頭的眼光來看待一個人,需要的恰恰相反,是:大局,理想主義,極度的樂觀。更重要的是,一切盡在掌握的氣質。這種氣質是操縱提線木偶最重要的東西。

 

嚴謹保守的螺絲釘才是好螺絲釘,但長期的自我歸咎,也對我們的自尊造成了持續的打擊,讓人變得自卑,不自信。在優秀的螺絲釘的道路上狂奔,離成為榔頭只會越來越遠。

  

4
無視既定規則

 

注意我這裡說的是“無視”既定規則,而不是“敢於挑戰/違反”既定規則。這裡面區別大了。

 

“敢於挑戰”既定規則,是先承認規則的存在,然後經過深思熟慮後才作出的一個決定。

 

而“無視規則”的人,往往壓根兒就沒有意識到規則的存在,或者乾脆選擇性無視。

 

據我觀察,野蠻生長型有錢人當中,這類選擇性無視規則的人,比例異常地高。並且這些人神奇之處就在於,他們從頭到尾都沒覺得違反規則是一個問題,就算知道是個問題,也覺得是 成本問題(花多少錢來解決),而不是  原則問題(能做還是不能做)。

 

要知道,規則這個東西,本質是規則制定者用來限制後來的人的。所以遵守規則的人在競爭和開拓上已經先天性的受到約束了。那些敢於衝破規則的人,儘管有可能會受到來自規則的懲罰,但是一旦走通了,回報必然是可觀的。

 

當一個遵紀守法的人其實相對容易得多,面對的風險很低,所以良民是多數的,叛逆者是少數的。但歷史上大多是歷史其實是叛逆者推動的,叛逆固然有失敗的時候,但如果每一個人都選擇了當良民,文明就會停滯不前。而且因為叛逆者俱有高風險,對應回報也是高的。

 

在改革開放,全國高速發展已經40年的前提下,普通人出頭的機會是在慢慢減少了,另一方面,各種Regulation和行政程序卻在以幾何速度增長。再加上現在大部分產業經過市場經濟的激烈競爭,剩下的都是大角色、狠角色。現在的年輕人要靠合法合規的方式出頭,不是不可以,只是會比上一代人難上許多許多。

 

好了,這一點不多講了,再講我們這個公眾號就沒了,大家去搜一搜老賈在山西的發家史,自己領悟吧。

  

5
任何情形下,都不被他人影響

 

這個說得好聽叫頑強,說得難聽叫頑固。

 

英特爾老總以前說,成功者都是偏執狂。這些人因為自己的世界體系非常獨立而完整,自我催眠和洗腦的能力都極為強大,導致說服這些人,甚至影響這些人是很難的。只有他們影響你,說服你的份兒。

 

這方面最牛的人當屬我朝太祖。在每次我黨重大會議前,他都是一個個找人私下談話,只有你被洗的份兒。被談過話的人沒有不服的,這是天才,天生神力。

undefined

毛澤東與梁漱溟

 

現在這些成功人士也差不多,雖然不一定有毛那種宗教般的魔力,但只要給他一頓飯的時間,絕對你回來後會開始質疑之前所活過的所有人生。

 

我們普通人,總是自以為是獨立自主的個體,但事實是,我們終其一生都會受到這些人的影響。無論是你的行為、性格,還是價值觀,或多或少都是在這種強勢者的影響之下建立的,儘管未必能察覺。

 

人口中的大部分人天生就是從眾的,這反映在他們總是隨大流。譬如現在很多網紅店,會僱人排隊,來吸引盲從的人群產生“真的有那麼好吃嗎?”的疑問。

 

大部分人連這點小伎倆都躲不開。

 

盲從可能是我們從幾百萬年進化獲得的經驗。譬如你在原始部落的家中睡著午覺,忽然有人說狼來了,部落的人們開始逃跑,這時你應該做的當然不是去驗證“狼來了”的真實性,而是拔腿就跑,儘管到頭來可能是虛驚一場,浪費了體力,但如果事情真發生了,小命就送了。所以通常情況下,我都不會花時間去自行判斷是非,我知道只要跟隨多數人的決策就對了。

 

但和其他人具有高度一致性還意味著什麼?意味著這類人群容易形成閉環,看不見除共識之外的可能性啊!

 

我看過一個文章,說人類大腦的構造注定了正常人天生就會在乎他人的看法。

 

人類在受到他人排斥的心理創傷,或經歷物理創傷時,大腦中的“背側前扣帶皮層”會被激活,那是讓你產生“痛苦感覺”的腦區域。這裡指的是心理上的“痛苦感覺”,而不是身體上的“痛苦知覺”。

 

如果一個人的“背側前扣帶皮層”受損,然後走路敲到頭的話,他是依然會感知到頭的疼痛的,但他卻不會因為這疼痛而感到如沮喪和不快之類的心理感受,他會感知到“疼痛”,但不會感覺到“痛苦”。

 

換言之,有些人不care其他人的看法,我行我素,可能是天生這塊區域和我們不一樣,人家比我們少了一塊容易引起難受的區域,所以是秉性天注定,生理上就和你不一樣。我嚴重懷疑,大部分成事者,這塊區域都或多或少和咱們不一樣。

 

我們被討厭,被人排斥時,我們會自然而然的感覺到痛苦,而這與我們的心靈是否強大並沒有太大的關係,而是自然的生理反應。這種機制讓我們無法像他們一樣我行我素,不計後果,也沒法像他們一樣,可以做出完全不要臉皮的一些行為。

  

6
異於常人的世界觀和資源觀

 

關於這一點我在知乎就已經寫過了:從我接觸的一些億級富人來看,非要說有所謂的“富人思維”的話,那這種思維和“ 窮人思維”的分界線在於:

 

窮人或者說普通人,是手裡有多少資源,才敢做多大的事情。

 

富人,是腦子裡先想到要做一件什麼事情,目標定下了之後才開始考慮要怎樣籌措資源。

 

很少有人意識到,其實所謂  主觀能動性 也是天賦的一種,有就是有,沒有就是沒有,很難後天學會。富人思維把“目標”和“資源”之間的邏輯關係給倒轉了過來使得他們不會被一些看似無法逾越的門檻給限制住。因為有這種思維,所以沒有什麼攔的住他們做一件事:沒人可以請,沒錢可以藉,不懂可以外包,限制可以規避,敵人可以和好,對手可以買通。

 

總之一句話,辦法都是人想出來的。

 

窮人思維的人永遠覺得自己的積累“還不夠”,時機“還未到”,方法“還需研究”,經驗“要再學習”,到底要滿足多少條件才能做一件事?

 

說實話他們自己也不清楚,反正條件永遠沒有湊齊的時候。所謂秀才造反,十年不成就是這麼來的。什麼東西都能成為攔住做一件事的理由,他們眼裡的世界到處是紅線。

 

尤其是一些讀了點書的,往往還沉迷於虛無縹緲的“自我提升”,覺得只要自己不斷練級升級,這也強那也強,總有一天世界會跪在自己面前。忙活到了最後連自己都忘了做這些是為了什麼目的。

 

如果“目的性太強”是貶義,“缺乏​​目的性”就是另一個極端,可謂勤奮的糊塗蛋。 

 

這類人你在任何時候去找他,他永遠處在“為做某事在準備”的狀態中;

 

而富人在任何時候都是“正在做某事”的狀態中,至於會遇到的問題,邊做邊想辦法,在戰爭中學習戰爭,辦法總會有的。

 

與之相對的,富人那種以結果為導向的倒置思維,其副產品就是極強的行動力

 

他們可以把一個“目標”拆成10個“條件”,然後這10個條件每個都可以當成一個新的目標,繼續往下拆,最後越拆越細,越容易落實,順著這張清晰的脈絡你很容易知道自己的計劃進行到哪一步,節點在哪,甚至可以看出哪裡有捷徑,可以用替代路徑直達目標,許多看似毫無抓手的難題往往就是這麼解決的。

 

而且對富人來說,既然要籌措資源,那隻要能有利於實現目標,哪怕先要花下成本,許下諾言,那都是天經地義的事情。

 

在這個過程中,他們“借力”的能力得到了充分的鍛煉,所以總是以很小的資源撬動很大的資源,讓更多本不屬於自己的錢為自己所用,讓更多其他人為自己服務,這便是他們的  核心競爭力。

 

所謂,生非異也,善假於物也。

 

會借力,或者說獨特的資源觀,這是有錢人最重要的特徵,也是區別於中產階級的最大特徵。

 

對真正的有錢人來說,並不存在所謂“什麼方法才能賺錢”的問題,而只有,“要怎樣解決某一個問題”以及“怎樣調動自己能調動的一切資源”這兩個問題。“看錢不是錢而是工具”,就是一種能力。

 

許多人商海沉浮數十年,即便傾家蕩產依然還能東山再起,靠的也不是具體的門路,而是比一般人高出一個層次的思維和意識。就像《1942》裡的地主在流亡路上和長工說的,“我知道怎麼從一個窮人變成財主,給我十年,你大爺我還是東家”。

 

想在中國賺大錢,有一些基本的規律和共通的觀念,按照重要性排列大致有:

  

1
政治敏銳

 

從70年代末開始到80年代初,搞投機倒把的個體戶是第一批發財者,而這些人往往是被主流國營經濟拒之門外,被逼無奈才出去闖的。

 

到了80年代中後期,發財的人又從體制外回到體制內。依托村或者集體社,利用自身在原有社體制內的聲望或者職務(村長,支部書記),集資辦起了加工廠的人成為第二批暴富者,這一波機會和體制轉型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以蘇南模式(華西村)最為典型。

 

90年代早期的價格雙軌制改革和90年代後期的國退民進。不知道有多少人利用國有資本變賣的機遇,抓住了廉價買賣產權的機會。2000年開始到2005年。加入世貿又給出口加工業帶來歷史性的機遇,貨代、紡織品出口都養肥了大把沒有文化的沿海小老闆。2005年的時候隨便開個什麼礦,之後的商品大牛市會讓你的錢多到用麻袋裝。

 

至於商品房改革、股權分置改革、資本市場的發展更是和每個家庭的財富息息相關。以前老有人說看新聞聯播致富這個梗,其實是有一定道理的。

 

大的暴富機會,中國在過去20年出現了不下十次,最大的機遇幾乎全都和政治格局變化息息相關。其基本特點是一波流。一波三五年讓你賺個飽,但這波賺完還想繼續賺,幾乎不可能。煤礦、進出口加工,這才幾年而已,現在已經在生存線上掙扎。

  

2
從無到有

 

在中國,要預測社會未來的走向,一個最簡單、最基本的思路就是:

 

“中國在走美國的老路”。

 

這也就是所謂的CTC(“Copy to China”)的基礎。可以說是中國最近20年所有新興行業的一條發展主線。這條主線之清晰、之連貫,和前面所說的靠政治趨勢賺錢的一波流的短暫易逝形成了鮮明對比。從90年代末期到2000年初的中國第一次互聯網泡沫開始,一直到最近這3年的第二次互聯網泡沫,幾乎所有成功的,體量在百億美元以上的新興企業,其產品最初的雛形,都是一個“中國版的美國XX”。

 

解決稀缺是一切生意的根本宗旨賺錢這回事,其根本意義,是“為他人解決問題”,而所謂利潤,無非是為他人(社會)解決某一問題的酬勞。而從無到有,從0到1的事情,從滿足稀缺性需求的角度,要遠比從1到10的事情值得去做。從經濟學角度來講,最緊缺的東西才是最有價值的,故而得到的回報也不可同日而語。BAT這些搬運工起家的巨頭,解決的都是從無到有的局面,之後那些跟風的早已在格局上輸了,只能吃幾口殘羹冷炙而已。

  

3
ROE思維

 

如果從財務上來解釋這一點,那就是ROE(股本回報率)= 利潤率*周轉率*財務槓桿比率

 

注意這三者是乘數關係,所以利潤為負的情況下,你的失敗也會被這個放大器給放大。但即便如此,所有賺了大錢的人,幾乎沒有不用到槓桿的,敢下注本來就是企業家精神的一部分

 

前面說過,窮人是手裡有多少資源才敢做大事情,富人是先想到要做多大事才開始考慮要如何籌措資源。熟練運用財務槓桿的前提,就是敢於去動“本不屬於自己”的資源的意識,或者說的再直白一些,敢去借別人手裡的資源來為我所用。

 

巴菲特扣除槓桿的收益率不過13%左右。被自己有限的資源所限制,說明自己無法掌控資源的流向,依然只是資源的奴隸

 

再談一下周轉率。即使是低利潤,只要有高周轉率一樣可以在短期內獲得發展。比如很多人排隊的綠茶和外婆家,菜價便宜但翻台率高。當利潤很微的時候,提高周轉率依然可以提升ROE。

 

賣珠寶和賣烤串哪個賺錢呢?很難定論。珠寶的單品利潤算下來可能​​比較高,但周轉率太低。反之,烤串利潤率低但周轉率要大大增高。假設同樣的資金投入賣珠寶和賣烤串,並且假設珠寶3個月一個資金回籠的周期(從生產到物流到銷售),烤串一天一個週期(從生產到銷售),那麼在假設兩者都可以銷售出去的情況下,也許賣烤串比賣珠寶更賺。

 

此外,中間型行業和智力型行業通常有望達到更高的ROE,主要是因為資產較輕的關係

  

4
了解自己

 

沒錯,研究自己比研究他人,研究金錢更重要。我們最大的問題,就是對自己的了解遠遠沒有自己以為的多。

 

能賺錢不代表自己就能從錢中獲得享受,對金錢的態度其實是一件特別個人化的事情。大部分人也許可以做到正確衡量各種資源的時間價值、卻往往對自己的時間成本毫不在意,對自己的收益偏好毫無概念。

 

這種能力需要建立在深刻了解自己的身體和心理的基礎之上;同樣的資金、時間,由於掌握信息的差異,對自己來說,用在哪裡最值得,用在哪裡對當下、對未來的效用最大,都是需要反复摸索和實踐的。窮人往往把“錢”看的太“值錢”,把“錢”以外的資源,例如自己的時間,看得太不值錢。

 

很多人喜歡把賺錢、理財、投資混為一談,其實這是三件性質完全不同的事情,所需要點亮的技能樹也不盡相同。就我的觀察,會賺錢的人不一定會理財;會理財和會投資也是完全兩碼事,會投資的人你若讓他憑自己做生意,很可能虧的一塌糊塗。自己到底最適合做哪一樣,也需要摸索。

 

很多人對創業有著各種不切實際的幻想,明明是個不夠自律、厭惡繁瑣的人,非要去做生產型企業,殊不知這可以算是最繁瑣的一種商業模式,從原料供應,採購,生產,庫存,物流,銷售,每一個環節都不能出錯,毛利潤率又低,必須鑽到每一個細節中去扣成本,可以說一步走錯,滿盤皆輸。對自己不了解,花下去的人生成本是無法挽回的。

  

5
防騙意識

 

這裡的“騙子”是廣義的,泛指一切出於零和動機打你主意的、想從你這裡榨取資源的人。防騙意識的培養,應該貫穿在人生的始終。

 

投資本身,首先一定是一件反常識的事情,不然有錢人不會在人口比例中佔少數。對於投資,其零和性要比賺錢大得多,所以有時候不止要看到趨勢,還要評估周圍其他人是否也看到了這個趨勢,更要考慮到周圍人是否知道自己知道對方知道。

 

如果說賺錢還是人和外物之間的事,那投資就一定是人和其他人之間的遊戲,更加複雜詭異,不僅要防馬路上的騙子、短信裡的騙子,更要防資本市場的騙子,偽裝成“創業家”的騙子、偽裝成“好企業”的騙子、偽裝成“合夥人”、“好朋友”的騙子、偽裝成“情人”、“伴侶”的騙子、甚至是偽裝成“養老金”、“社會福利保障”的騙子。

 

怎麼閱讀財務報告,怎樣判斷信息的真實性,知道怎麼查一個生意夥伴的誠信水平;這些東西之重要,可以說分分鐘能讓你半生心血付之東流。但可惜這些東西對於普通人家的孩子,極少有地方系統的學習,只能靠自己一筆一筆“學費”去交。

 

過去我們小時候學校所提供的教育和家庭教育,對於以上怎樣和錢打交道的知識可謂一片空白。大部分中國的家長和老師自己也不懂這些東西。既然自己一輩子也沒活明白,那就更不用說教會下一代了。這樣導致的社會差距只會進一步擴大。

 

 

參考文章:

有一類有錢人是天生的,我們根本學不來 by 肥肥貓

 

什麼是富人思維 by 肥肥貓 

 

賺錢的邏輯是什麼?什麼規律或觀念使人與人賺的錢產生了巨大差別? by 肥肥貓 

 

貧窮的創辦人,為什麼難以成功?  

 

所謂的「窮人思維」

 

過度自信是創業者的通行證

 

從風險敞口說起,為什麼說投資就是賭國運?

 

 

 

 

 

arrow
arrow

    史丹利的認真談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