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img3608  

市場究竟是長什麼樣子?張董事長在演講一開始先用了一張漫畫來描述。謠言總是四處都是,最後卻意外演變成一個趨勢,這也許就是市場難以揣摩的地方。


判斷力

人生中最重要的是什麼,他認為就是判斷力,而當你的判斷越難被複製、且能帶來越大的利益,你就會越有價值,而這能力的訓練,可能不是單一學科,例如他現在投入文創事業,他跑去向藝術家學"摸木頭",為的是去了解紋路對木頭的影響,進而能判斷它潛在的價值。再例如他現正與蘇麗媚再合作的文創事業,他需要了解偶像文化潛在的市場,才能判斷怎樣的公司具有真正的潛力。 

人生最重要的是判斷力,而判斷中最重要的是"從容",他認為如果無法從容,這不會是個好判斷,就算這個判斷帶來不錯的利潤,但也無法長久。降低判斷上的心理問題,解決方法就是尋求機率來解答(不過我覺得講是這樣講,真正要決定機率才是困難的地方,現實生活跟撲克牌的算法恐怕還有差距,但這也許就是經驗)。


累積

在談到偶像劇、電影時,他延伸說了他對電影的看法,華威創投是不投資單一電影的,雖然說這事業近年很火熱(例如"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票房佳績,也使投資者獲利豐沛),但他們認為單一電影是"沒有累積的",事業要長久,需要的是累積,所以他們希望是製造一個產業鏈、一個生態(我想這就是他們投資策略中談到的"產業價值鏈"吧!)

這傢伙的累積,真是令人無比敬佩啊!


判斷的依據

他認為由宏觀到微觀,依序是"政治經濟"、"產業環境"、"公司"、"個人",先判斷大方向,在往細部去找機會,但每一個環節不是立即反應的,例如公司的員工出現問題,公司也許不會立即出現什麼損害,但可能3~6個月後公司就會出現質變。不過這個Delay的時間有越來越短的傾向,也許是因為資訊傳遞快速所造成的。


荒田、良田、果園、市集

張董事長用這四個不同的情況來比喻創業的過程。

看到一畝荒田,投資家看到了,覺得沒機會就開車離開了,但創業家會發現他可能的契機,他會去觀察附近有沒有水源、有沒有蛙鳴,接著就會著手把他變成一畝良田,每天辛勤的鋤田、播種。

這時投資家(創投)就看到機會了,創業家埋首在耕作,沒有抬起頭來看更遠的機會,投資家就來找他合作,帶來更多的資源,就把一畝良田變成一個果園了。

變成果園之後,採收的果子就會送去市集裡,想辦法提高利潤,投資家就在這獲利出場。

市集中,有大盤、中盤、零售商、散客,市場中喧囂不已,不同品質跟價格的果子在市場各處出現,這就是資本市場!


雲杯圖

投影片2  

他的理論是,產業環境就像是雲一樣,他會慢慢累積水氣,但也許雲後卻不下雨,也有可能出現太陽雨,這時如果你能掌握更多的氣象資訊,當然就更能判斷下雨的機會了。

而杯子就是每一個企業個體,杯子越寬、越深,收集到的雨越多,雨水的密度越高,重量就越重。


天文學家與太空人

投影片3  

 

創業家之天龍九部

投影片1  

張董事長談到,大多公司會在2年半的時間從"見景生意"走到"閉門思過",如果這邊撐不過去,很大的機率就是失敗收場。

而在閉門思過的階段,創投最怕的是副總跑來說總經理的不是,總經理又跑來說副總的不是。

而達到"總成大器"的階段時,大概也是公司開始獲利且小具知名度,準備要IPO的時候,這時候不是一心只想擴大,而是要趕快建立起制度、文化,不然等公司在更大之後,會有很多"山頭文化",公司政治問題將拖垮未來的營運(人治轉向法治)。


3-15-2012-6-59-28-AM-550x321  

其實上述的邏輯蠻像Jamie談到的"創業之路"


另外他也談到他怎樣挑選創業團隊,他說最簡單的方式就是看對方願不願意"把房子拿出來抵押"做這門生意,現在大家都很會寫BP(Business Plan),甚至還有些職業騙子把五力分析、SWOT分析等弄得很像一回事,四處吸金行騙,創投圈被唬巄的也不少。

他特別提到在1997年時,從國外回來不少"金童",拿著華麗的學經歷及吸引人目光的BP,吸引了不少資金,但卻沒有表現,事後才知道這些金童在國外被裁員了,回來假借創業之名吸金,當了2、3年董事長、總經理,有了這樣的經歷且撈了些錢,之後再打著這樣的經歷出去找工作。

如果真的覺得這個BP很有前瞻性,未來機會很大,卻連一點犧牲都不願意,這實在很難說服創投。

當然他說"把房子拿出來抵押"只是一種誇張式的說法,重點是創業團隊的Commit在哪裡?如果什麼都不願意犧牲,那就上班就好了。

事實上,拿一堆錢可能對創業不是好事情,這也看過不少案例了。


中國經驗

最後,張董事長談了一下全球產業板塊的移動,從美國製造到台灣製造,台灣製造到中國沿海製造,再到現在的重慶製造,每個階段大概是十年,這部分比較細節的部份有點忘記了,不過大概就是在談電子業的變化,大概上網其實就有相關的資料了。


另外他談到比對美國戰後嬰兒潮,中國大陸也有類似的狀況,他們研究發現,當人均GDP突破3,000美元後,內需消費將會大爆發,而中國人均GDP在2007年達到3,000美元,在中國持續的增長下,未來5年七成以上的省分人均GDP都將超過3000美元。這部分他們有個內部研究資料的圖表,沒能照下來,網路上也找不到,有時間在做看看了。

可以觀察2011年人均GDP在10,000美元以下的國家,其中印尼剛好跨過3,000美元的水準,菲律賓緊追在後,也差距不遠了,菲律賓2012.Q3的GDP成長達7.1%,內需市場的確值得期待。

2012-12-05_150905  

資料來源:StockQ

最後我也問了他對於中國人口紅利即將在2017年到頂,他們是否會將資金移往菲律賓、印尼等國家時,他的看法是中國人口紅利到頂的確是個問題,他們也持續關注,但並沒有下結論。

至於菲律賓及印尼等地區,他的看法是人口太少,且人口結構太狹窄,所以他們是沒有考慮的。


個人創業經驗

他也提了早期自己的創業故事,民國84年左右,他在開發金服務,當時開發金股價達到千元,也因此他在當時就賺了一千多萬。

他母親蠻愛做生意的,在這筆積蓄支持下,他為了想盡孝心,所以決定瞞著媽媽開設一家嬰兒用品店送給她,他利用所學,在店面附近開始進行各式分析,甚至拿著計數器數每天路過的媽媽、孕婦有多少人。

但這是個失敗的經驗,從裝潢開始就有問題,一開始的裝潢從40萬,在設計師鼓吹下一路追加到80萬,成本控管就有問題了。等裝潢好後,擅長做生意的媽媽只到店面喵了一眼,就說不會賺錢,從此沒再到過店裡一次了,張董事長只好自己接手。

店面開始營業後,請了早晚班兩名員工,一個上班時間從9點~16點,另一位從15點到22點,沒想到兩個人每天吵架,他常得請假回店面去處理。後來為了解決經營規模,且多一家店面可以解決人力支援問題,他又投入資金開立分店,但沒想到事與願違,兩間店也會吵架,因為好賣的貨沒人願意調貨,這真是書本上沒學到的功課。

批貨也是個學問,當初他評估的是嬰兒用品毛利大約有40%,事實也的確有,但他沒想到的是,1月進的貨,附近店面2月就打5折出清了,到了3月就打2折在跳樓大拍賣,等到了4月已經進了新一季的產品,這也是始料未及的。

選色也是個經驗,他的客層是1~7歲的小朋友,再加上有男女都有,就有14種情況,在考慮小孩有大、中、小3種Size,就有42個變化,如果每個款式有5種花色,他就得挑210種花色了,每次半年前他就得開始進行打樣工作。

競爭對手也是個問題,原本以為對手是奇哥、麗嬰房,開店後才發現,百貨公司、萬客隆(類似現在的家樂福或Costco)、附近的菜市場、甚至是對面的西藥房(有賣奶嘴、奶瓶等),都是他的競爭者。

零零總總的問題,最後他只好認賠關閉,損失了四、五百萬,但他認為,這個經驗讓他真正了解創業是什麼,也成為他之後從事創投工作的一項重要基礎。


心得

跟一般創投不同,華威創投的投資案,成功率高達8、9成(一般大約1/10,小型創投更可能只有1~2%,且投資期約7~8年),我覺得他們有很深的總經研究,加上產業鏈投資是關鍵。

不只投資單一公司,甚至先觀察到可能的上下游機會,直接找人在上下游繼續創業,所以不但原始投資的公司成功,相關的上下游公司也能一起成功,成功率自然拉高。這樣的方式與一般創投等待機會、尋找機會不同,他們直接創造產業,但我覺得也不是這麼單純,人脈更是重點,不過這就是不能說的秘密了,演說上他在這方面也完全沒有著墨。

人脈的差別有多大,來看看連勝文基金的例子

472604_10150837612122194_325267230_o  

Evenstar是連勝文在35歲時創辦的Hedge Fund,在2009及2010年拿下AsiaHedge亞太避險基金特殊事件導向型(Event Driven)策略獎,觀察他的回報率並沒有太令人意外的地方,但Sharpe Ratio高達4以上真是太驚人了!



arrow
arrow

    史丹利的認真談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