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544140_10151538701869113_1600007645_n   

 

 

(演講PPT檔要等網頁下載,沒有出現請重新整理)

今天參加博雅講堂,來聽翟神的演講,其實這個PPT之前我在Follow翟神時,就看過檔案了,但看檔案沒什麼FU,現場聽了收穫差很多,趁還有記憶時,趕快來筆記一下。

 

隱含假設

1+1是不是就是2呢?數學上它是的,但如果是電腦語言呢?0與1的世界中他就不是(應該是10?程式語言我都還給老師了 XD)

5的平方是25?數學上是的,但如果是16進位呢?那它就是19(25=16+9,所以進一位後變10+9=19)

那你可能會說"我以為...."、"你沒說....",這就表示你在做判斷前有一個隱含假設,但你也沒向提問者確認,就直接認定了他的隱含假設應該等於你的隱含假設。

 

不察上下文

簡單說就是句子不單只是一個字一個字組起來的,要留意前後文,不然就會鬧笑話。

 

不察環境關係

投影片中兩個例子。例子一是北京的一間餐廳,為了迎接奧運,要有英文招牌,就用了網路翻譯軟體,結果網路壞掉,就得到了Server Error的結果,結果招牌也變成Server Error。

另一個例子,是有個不准貨車開進住宅區的告示牌,它要翻譯成一個當地特殊文字,結果發包單位寫信給一位教授看要怎樣翻譯,不久後教授回信了,廠商也如他回信內容照做,這段話的大意是"我現在人在出差,待我回來後再回覆你"。

 

習慣

簡單說,人都會有個習慣,思考就會照著習慣走,例如上班走的路線。

 

標準與制度

考試為例,翟神舉了"佛心考題 勾「我不知道」送分"的例子,事實上,選擇題一題3分,前三個選項亂猜,期望值就是1分,與其亂猜,不如誠實的回答"我不知道",重點是考試後的檢討,如果運氣好答對了,而不去檢討,那考試的意義又何在呢?重點是檢討學習情況,而不是分數。

那如果用刪去法呢?3個答案可能可以找出一個肯定不是的答案,那就變成是二選一了,期望值也就變成1.5分,這樣聰明的學生也不會去選第四個選項(因為這樣還虧0.5分),因此有網友建議,應該在加第五個選項,就是我知道我答案一定對,再多給我1分,如果還答錯就倒扣1分,敢選擇這個選項的,一定是有把握才會選,甚至這樣更公平,他一定要很明確知道全部答案,才會拿100分(因為每一題都要選第五個選項)。

 

現實限制

老闆給了個指示,員工強烈表示做不到,老闆問"怎樣做不到",員工回"這樣做,至少要再加一百萬",所以是做得到,只是要再加一百萬,也許有財力限制,但並不是做不到,要講清楚。

 

突破框架實例: PageRank

Google的搜尋引擎不是第一個發明者,是第12個(我沒查到資料)。但過去的搜尋引擎做法,都是去判斷網頁內容與關鍵字有多相近來排序,這點很容易作弊,得出的結果也不好用。

Google用了一個做法,叫做Page Rank,它的特色是根據大家點擊的頻率,來檢視相關程度,重點是,這個方式在數學上證明他有解,而且不容易作弊。(這段有點技術,我就不解釋了,看前面的Wiki連結吧~)

 

突破框架實例:電腦翻譯

過去的翻譯是把每個字定義出來,但這樣的方式不會自我成長,翻譯僵化。

用統計翻譯的方式,比對兩種語言的文章之間的關聯,例如出現"我",英文文章就有出現"I",頻率越高,它就越能正確判斷,資料量越大時,它的翻譯正確率就會提高。

 

突破框架實例:拍賣

"英式拍賣"是逐次加價,價高者得。

"荷蘭式拍賣"是價格逐漸往下喊,等到有人喊了就成交。(這背景跟鬱金香有關,花會隨時間流逝而枯萎)

"暗標"是大家把價格封起來,最後拆封後價高者得。

但這都有個問題,就是得標的人發現第二高標與它有很大價差之後,會產生後悔。所以William Vickrey就提出了次高暗標來解決這個問題,如果暗標的結果,第一名是100元,第二名是80元,那第一名就以81元成交,既可以最高價者得,也可以找到更合理的價錢。

 

突破框架實例:使用記憶體

記憶體因為比硬碟價格貴,一般大家都是買硬碟做儲存,但硬碟速度慢,省了錢卻浪費了效率,翟神在Google就建議伺服器全部使用記憶體來運作,因為這樣性價比(CP值)更好,到目前為止,Google在衡量伺服器的決策上,變數已經多達500多個變因了。

 

突破框架實例:伺服器

在Google有大量的伺服器,損壞也常見,傳統的伺服器是一格一格的,還要鎖螺絲,要拆修時就浪費時間。

為了提高效率,他們就不鎖機殼,也不鎖螺絲釘,改用魔鬼沾固定,一但故障就可以快速拆除(概念聽起來像腳踏車輪胎的快拆裝置)。

GoogleServerLarge  

電源部分,傳統是一顆Power有一堆線,然後分給主機板、硬碟、光碟機等,為了提高效率,他把電源直接輸出給主機板,主機板再分給插在它上面的裝置,減少2次浪費。

(硬體方面我不懂,詳細說明請看這邊)

 

突破框架實例:公司福利

Google有一堆福利,看起來公司花很多錢,但實際上它更省錢了。

員工出去吃飯,要開車外出(美國不像台灣用餐這麼方便,地大的關係),還要找停車位,但公司提供好吃的免費餐點,節省下這些時間,員工還可以邊用餐變繼續討論工作,公司省下這些高貴的工程師時間,絕對比餐費便宜許多。

其他服務也是一樣概念,與其員工可能得請假去處理,公司直接幫他處理好,更有效率。(員工請假1小時,浪費的不只1小時的效率,他請假前就得開始收拾,回來上班後又得重新上軌道)

 

突破框架實例:公司成本

Google董事長Eric Schmidt曾問大家,公司最貴的成本究竟是什麼?答案眾說紛紜,Eric Schmidt的答案是"機會成本"。

上述公司福利就是這樣的概念來的,不要只聚焦在傳統的成本上,機會成本才是最大成本,當你把獲利最大化,傳統的成本在高都不是什麼成本。

 

突破框架實例:人事

Google的作法是,先把天才找來,他們自然有用處,不要等到要用時才找,那都太慢了。而且讓同事互相考評,就沒有狗腿的問題。最後讓員工自己訂目標,全部公開,大家互相監督觀察,形成良性循環。

他也提到台達電的經驗,台達不會因為公司業務少了,就說500人砍掉100人,即使金融海嘯,他們也不放無薪假,放底薪假。

翟神講了一個長遠的策略概念,假設3家公司,原本市佔率都1/3,當金融海嘯時,另外2間公司都砍了1/2員工,第3間不砍人,景氣循環回來之後,第3間公司就可以比他們多接一倍的訂單,市佔率就變成25%、25%、50%了,幾次景氣循環下來,結果就很明顯了。不過這需要時間支持,大多數人都是短視的。

 

突破框架實例:責任歸屬

追究責任沒有辦法解決問題,重點是避免問題下次發生。某塑化廠燒了那麼多次還在燒,現在的經營階層究竟跟老一輩的差異在哪?

 

創新模式

學者是純理論。

有人是先研究再來想商品,像是技術轉移。

有人是先想了商品再來找技術。

Google是研發也要會商品化,你要開發一個商品,就要說服工程師合作,打高空是沒有用的。

 

翟神講了個故事來說明什麼是創新

有位工程師有個新想法,嘗試把脆皮花生加到泡麵裡來吃,但他的經理卻對他說:你很噁心耶!

接著轉頭詢問剛回到台灣的翟神:你們公司怎麼創新的呢?

翟神:「我們沒做什麼,只是不罵員工,這樣他們有新的想法才願意說出來!」

 

另外,我問到他有關創業初期員工的問題。

理念相同是最重要的,畢竟沒錢、沒資源,如果沒有理念的支持,是成不了事情的。

另外我也問他同不同意公司是要由菁英組成的,必須汰弱留強,他應該也是同意的。三個臭皮匠是不會勝過諸葛亮的,尤其是劣幣會驅逐良幣,找到最棒的人才,好好待他們,公司才會前進。

關於這點,我覺得看馬雲當年從北京做中國黃頁失敗,退回杭州在創阿里巴巴時,在公寓向員工的談話可以看到,理念有多重要。 

 

 

翟本喬(Ben Jai)

美國紐約大學電腦科學博士。台灣第一位跳級生,就讀建國中學時創立電研社,因科展表現優異保送台大數學系。

大學期間曾參與規劃設計台北市及台南市電腦交通號誌控制系統、交通部運輸研究所交通行為模擬系統、及核三廠人員輻射安全系統。

曾任貝爾實驗室研究員、史坦普及美林證券顧問、紐約大學講師、及多項獨立專案顧問。

2003年進入Google擔任伺服器平台部主任工程師,2010年回台組織台達電雲端技術中心擔任資深處長,2013年出任和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兼創辦人。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史丹利的認真談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